揆情度理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揆、度:揣测、估计;情、理:人的常情和事理。依据情理来推测、估计。也作“揆情度事”。
出处宋 彭龟年《止堂集 祭陈克斋先生文》:“揆情度事,如鉴之明;泛酬曲应,如衡之平。”
例子不怪;揆情度理想了去,此中也小小的有些天理人情。(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十三回)
基础信息
拼音kuí qíng duó lǐ
注音ㄎㄨㄟˊ ㄑ一ㄥˊ ㄉㄨㄛˊ ㄌ一ˇ
正音“度”,不能读作“dù”。
感情揆情度理是中性词。
用法联合式;作主语;指按照情和理推测。
辨形“理”,不能写作“里”。
近义词详情度理
英语take all things into consideration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声东击西(意思解释)
- 冠履倒置(意思解释)
- 不敢苟同(意思解释)
- 一时一刻(意思解释)
- 黄台之瓜(意思解释)
- 大包大揽(意思解释)
- 不僧不俗(意思解释)
- 奇才异能(意思解释)
- 天之骄子(意思解释)
- 三人行,必有我师(意思解释)
- 以身试法(意思解释)
- 前脚后脚(意思解释)
- 有血有肉(意思解释)
- 文山会海(意思解释)
- 兵微将寡(意思解释)
-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(意思解释)
- 纵横天下(意思解释)
- 刻不容缓(意思解释)
- 稳如泰山(意思解释)
- 清风劲节(意思解释)
- 密锣紧鼓(意思解释)
- 出师不利(意思解释)
- 坑坑洼洼(意思解释)
- 五花八门(意思解释)
- 发人深思(意思解释)
- 欲速则不达(意思解释)
- 踉踉跄跄(意思解释)
- 弥留之际(意思解释)
※ 揆情度理的意思解释、揆情度理是什么意思由中文网(zhongwen.cn)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为民请命 | 请命:请示保全生命。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,提出要求。 |
放牛归马 |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。比喻战争结束,不再用兵。 |
人才济济 | 人才: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。济济:众多的样子。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。济济:众多样子。 |
自己人 | 自己一方的人。指自家人或圈内人。 |
照葫芦画瓢 |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。 |
顿挫抑扬 |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、停顿转折,和谐而有节奏。 |
囊萤照雪 | 囊萤: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。形容家境贫寒,勤苦读书。 |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| 预:预先,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;立:成就;废:败坏。不论做什么事,事先有准备,就能得到成功,不然就会失败。 |
海底捞月 | 也作“水中捞月”、“海中捞月”。捞:捞取。从海中捞月亮。形容做事白费力气;根本达不到目的。 |
视死如归 |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为了正义事业;不怕牺牲生命。 |
经纬天地 | 经:丝织品的直线;纬:丝织品的横线。形容人的才能极大,能经营天下,治理国政。 |
十恶不赦 | 十恶: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。指罪恶极大;不可饶恕。 |
死对头 |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。 |
口坠天花 | 据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·序品》载,佛祖说法,感动天神,“六欲诸天及天子众,以天福力雨种种华:优钵罗华,波头摩华……于虚空中缤纷乱坠”,“天华乱坠满虚空,众香普熏于大会”。后遂以“口坠天花”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。华,同“花”。 |
一条龙 | 比喻事物首尾相连,排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线。也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相关联的连续。 |
各行其是 | 行:做;是:对的;其是:他自己认为是对的。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。形容思想、行动不一致。 |
尽诚竭节 | 诚:忠诚。节:气节,义节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。亦作“尽节竭诚”、“尽心竭诚”、“尽忠竭力”、“尽忠竭诚”、“尽忠竭节”、“竭忠尽节”。 |
人面狗心 | ①《晋书·苻朗载记》:“朗曰:‘吏部为谁,非人面而狗心,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?’王忱丑而才慧,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,故朗云然。”后因以“人面狗心”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。②犹言人面兽心。 |
胡支扯叶 | 见“胡枝扯叶”。 |
刮目相看 | 去掉旧的看法;用新眼光看待。 |
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 | 山阴道:在会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风景优美。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胜看。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,应接不过来。 |
欧风美雨 |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。 |
困兽犹斗 | 困兽:被围困的野兽;犹:还、仍;斗:搏斗。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。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。 |
单刀直入 | 单刀:短柄长刀;直:径直;入:刺入。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。原意是认准目标;勇猛向前。后比喻说话、办事直截了当;不绕弯子。 |
惹是生非 | 惹:引起。非:事端。招惹是非;引争事端。 |
末大必折 | 谓树木枝端粗大,必折其干。喻下属权重,危及上级。 |
湖海飘零 | 飘零:飘泊。居无定所,四处飘泊。 |
牛头不对马嘴 |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。 |